丛广珍:冲锋在前享受在后

质疑问难网

2025-04-05 18:34:56

就道、一、中、至善之间的关系而言,至道也者,其体为一,其德为静,其名为中,其境为至善(《中庸证释》,第80页),故道一静中至善等皆可用先天太极(〇)来符示之,皆为内圣之功所达之境。

天人之际的问题意识,经春秋时期儒学之人文化成与道家之道法自然精神的创造性阐发,逐步摆脱了原有天命观中所残留的某些神学意味。相比之下,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,郁郁黄华,无非般若的问题,更受重视。

丛广珍:冲锋在前享受在后

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事情。在列维纳斯看来,总体化思维后患无穷,我们应该转向无限的思维。南郭子綦有一天突然长叹一声,吾丧我7。换句话说,就如同绣花人水平很高,连黄莺鸟儿看到人们绣出的鸳鸯鸟,都禁不住从柳条中飞了下来,所谓引得黄莺下柳条。人之自我的地位,此时就尴尬起来。

他在解释《周易》其他卦辞的时候,往往也透露出类似的认识。范围进一步拓展的话,这种丧服制度还在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君父一体的观念。吕惠卿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: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,而二虫之笑大鹏,众人之匹彭祖,则亦失性而已矣,此乃至人之所以深悲也。

诎于所见,则弗获已而广之以闻。这一新视角将小大之辩的讨论,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语境,后者与汤和棘关于无极之外复无极的讨论密切相关。蜩鸠与斥鴳对鲲鹏而言之所以是小知,正因为其观鲲鹏乃是以我观物,而不是以物观物,以我观物并不能给出物性,在不能给出物性的情况下也就不能给出真正的自我理解,不能真正自知其性。(52) 这里的关键就是约分,正是它将小大之辩引向性的维度。

(39)郭注的要点是任物之极,这意味着从小大之辩的无限链条回返存在者的自身,并确认即便是在有限存在者自身的有限范围之内,亦可有与无限性关联或者本身就是无限性体现的极,而且,主体并不能舍弃自身内部的极去追寻那种似乎是绝对的道(之)极。总而言之,《逍遥游》所揭示的鲲鹏之大,并不在于其形体之大及其活动范围之大,而在于其心知之大,后者连接北冥与南冥、连接深渊与天空,造就了生存论视野的最大化。

丛广珍:冲锋在前享受在后

(34)褚伯秀:《庄子义海纂微》,第7-8页。尽管《逍遥游》也说小年不及大年,但它只有作为阐释小知不及大知的构成部分才能纳入《逍遥游》的整体语境与思想结构。(42)朱桂矅:《庄子内篇补正》,台北:文星书局,1965年,第14页。所以,作有兴起之意,《易·乾卦》圣人作而万物睹。

则所谓大知大年亦有涯矣。鲲鹏由鱼而鸟的变化,不仅仅是形体与环境的变化,更是心志、胸襟、视野的变化。后世遂有阅世生人,阅人成世之语,此与《逍遥游》大年之意相通。因而,走向自由之境,必以大其心智、大其格局为起点,在这个意义上,大心具有相对于齐性的优先性。

②这种上升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展开:一是在价值逻辑的内部,站在某一观点下,尽可能地向着更多观点更大限度地开放,这就是《逍遥游》中小知到大知的逻辑,这一从小知到大知的进程,追求的是视野的最大化,视野最大化的极致则是将某物与世界(万物整体)相连,达到以道观之的视域,即以存在者整体及其秩序作为视域。⑥《礼记·中庸》以孔子之口说:舜其大知也与。

丛广珍:冲锋在前享受在后

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到郊外去,只要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回来,回来后肚子还不饿。

明儒王夫之更是明确指出:同一道也,在未继以前为天道,既成而后为人道,天道无择,而人道有辨。(57)《庄子》多次谈及存在者之天,譬如《庄子·天道》:知谋不用,必归其天。这一对不同行程及其所需条件之不同的探讨,意在传达蜩鸠与鲲鹏的对比:两者的飞行在目标上有着巨大的差异,就其所需准备条件而言,蜩鸠的飞行小于适莽苍者,而鲲鹏的飞翔则大于适千里者。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(41)张远山:《庄子奥义》,南京:江苏文艺出版社,2008年,第34-35页。如果冥灵可能达到(但是事实上是达不到的)绝对的大年与大知,那么它将不再是作为有限存在者的冥灵,但这种情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不可能发生,因为对于一个有限存在者而言,无论其存在的时间量级如何扩展,它总是在它这个存在者所具的潜力范围内的有限扩展,它只能作为它自身而实现量级的提升与转化,而不可能通过量级的提升而转变成异于自身的其他存在者。

是惟大者方能游也,通篇以‘大字作眼,借鹏为喻④时,当陆西星说夫人必大其心,而后可以入道……夫人之心体本自广大,但以意见自小,横生障碍。相比之下,鲲鹏的生存之态则完全不同于自然主义的现成性姿态,《逍遥游》以怒而飞之怒(怒即努⑩)表述鲲鹏追寻上达的生存论姿态。

它不是知识的深、浅,或博、约,而是智慧之高低、格局之大小。换言之,蜩鸠与斥鴳,生活于被给予的现成性之中,自我转化不再可能。

本是小年的众人,自效于大年的彭祖,按照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的逻辑,这本来意味着一种从小到大的扩展性要求,然而,《逍遥游》却对此给予了否定。章学诚也以自己的方式发现了同样的道理:学于圣人,斯为贤人。

笑的重言显示了小知与大道之间的隔膜与鸿沟。从小知到大知的进展,实际地表现为向着更多位置开放。在《秋水》中,无限性的引入构成小大之辩的一个环节,河伯与北海若的问答总计七条,其中的第四、五、六均涉及道、物之辩。众人之匹彭祖,何以不亦悲乎?显然,众人之可悲,并不在于彭祖相对于冥灵、大椿而为小年,如果是这样,在小大链条上无论选择哪一个大者作为所匹的对象,都是可悲的,毕竟在这个大者之上更有大者。

到千里之外,则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。观者多不明辨,误作前章结句。

通过对《逍遥游》的整体研究,可以看到:小不及大的合理界域指向的是心,即生存论的视域与格局,小不及大意味着最大化地扩展生存论视域。事实上,那些在小大之辩中主张小不及大的《庄子》阐释者,无不将大引向大其心智。

就后者而言,大年不止于彭祖之寿,因而,与彭祖比寿,其实是知有小年而不知大年也(30)。(30)钟泰:《庄子发微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年,第11页。

蜩鸠接受了形体与环境的双重限制,并把这种限制视为天经地义、理所当然、无法改变,也不要求变化。(47)所谓物物,即是在观物中将物作为物,而不是作为主体自身在对象中的变形。⑨ 大其心固然指向大其心量,它要求视野的最大化,但作为走向自由之境的起点,它首先要求的是一种生存样式的自觉,即从自然主义的现成化生存态度中的觉醒。而今本的《逍遥游》汤之问棘也是已已有脱文,故而无法透彻地理解这一新视角、新语境。

而将不同层面、不同问题意识不加区分地置放在同一层面,实际上犯了错置具体性的谬误(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)。譬如,在……朝菌、蟪蛄、冥灵、大椿……所表达的存在者的量级系列中,朝菌之前仍然存在着小于朝菌量级的存在者S,在S之前还有小于S的S[,1],在S[,1]之前还有小于S[,1]的S[,2]……直到S[,n],而n可以无限地小下去。

从小年不及大年的讨论,可回看蜩鸠与鲲鹏之例,而证小知不及大知。如果说第一段对话是对大知的充分肯定,那么,这第二段对话引入了无限性,走向小大之辩的自我解构。

非惟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,而千万世之天下亦谓之至神至圣者乎。执大以为大而小其小,乃不知所执之大而固亦小……故能破小以知大者,必破大之见而后小之见亡(33)。

质疑问难网

最近更新:2025-04-05 18:34:56

简介:就道、一、中、至善之间的关系而言,至道也者,其体为一,其德为静,其名为中,其境为至善(《中庸证释》,第80页),故道一静中至善等皆可用先天太极(〇)来符示之,皆为内圣之功所达之境。

返回顶部